不管是从GDP增长还是出口、投资以及失业率等数据来看,全球经济都呈现出复苏迹象。然而,分析人士认为,从中长期来看,风险依然较大,可持续增长还需更多改革,尤其是结构性改革。
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次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期,IMF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6%和3.7%,显著高于2016年3.2%的全球增长率,并且为6年来首次上调。
此前,IMF副总裁张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IMF自4月春季年会以来就认为,全球经济有不少复苏的迹象。在今年7月更新《全球经济展望》(WEO)报告时,已经可以确认全球复苏是个基本趋势。此次秋季年会已再度确认,世界经济将在复苏的轨道上继续前进。
但市场上并未就此达成观点上的完全一致。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全球75%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都比去年表现好,市场一派乐观的情绪,但可持续性需要讨论。”中英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保持审慎的态度,这是他在近日召开的2017杭州湾论坛上发表的看法。
曹远征认为,去年G20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达成了6个领域的共识,但目前来看,改革进展非常缓慢。另外,有些政策的变动会导致新的风险出现。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复苏依赖于难度较大的减税,欧洲一体化问题还未解决,日本人口老龄化依旧存在,这些都是全球复苏的障碍。此外,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外贸易纠纷不断,也说明了不稳定因素依旧随时可能爆发。
因此多数分析人士也认为,全球经济的短周期增长前景可期,但是长周期复苏的可持续性堪忧。
具体来看,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都在提速,新兴市场中的俄罗斯与巴西也在触底后走出衰退,呈现缓慢上升态势。经济“共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需求进一步改善,贸易与投资、失业率等数据都表现良好。
张涛指出,此次全球复苏的一个特点是,其仍属于周期性复苏,即经济衰退后的修复阶段。换句话说,前期一些改革推动了复苏,但还有些改革可能仍不到位。向前看,短期内经济上行仍有一定可能性;但中长期来看,由于不少改革还不到位,下行风险较大,因此急需推动落实改革。
但截至目前,全球结构性改革进展整体缓慢,薪资、通胀增长乏力,各主要央行收紧政策谨慎,宽松金融环境仍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所以改革究竟朝向何方,外界都非常关注。
与全球状况比较,中国的情况则要相对乐观。在IMF最新报告中,将中国今明两年增长预测分别上调0.1个百分点至6.8%和6.5%。
一方面这与近一段时间来中国经济各项指标相关,制造业保持轻微扩张,进出口同样向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9%,超出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中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更关注最深层次的矛盾。“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经济的稳定增长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曹远征看来,中国经济已经筑底,核心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实效,尤其是去年,去产能效果显著。另外,改革还使得企业利润增长,银行不良率小幅下降。他强调,“今年关注金融去杠杆方面,就是加强监管,通过加强监管使债务可持续,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的一个环节。”
事实上,对金融部门风险的控制,也是IMF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的一个主要原因,包括整顿金融部门、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业自我保护,取消或限制投机性的行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
“只有结构性改革才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然后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结构性改革,首先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就是各国要相互协调、共同前进,构建一个全球化的氛围。”曹远征强调,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全球其他国家,结构性改革是走向可持续复苏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