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亚太网络替代金融业快速增长 中国市场表现亮眼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伴随着科技和金融行业的不断融合,全球网络替代金融行业的变革正在成为市场焦点。根据本报记者获悉的一份即将在11月23日出版的《第二期亚太地区网络替代金融行业报告》,2016年亚太地区的网络替代金融市场增长了136%,规模达到约16164亿元人民币。这份名为《孕育成长》的网络替代金融行业报告,是由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新兴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和莫纳什大学商学院澳洲金融研究中心所共同出版,并得到了毕马威中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基金会和海航资本的支持。

中国市场拔头筹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大陆拥有亚太地区最大的网络替代金融市场,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673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016年的约16032.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约8998亿元人民币规模的P2P个人信贷市场以及约3834.1亿元人民币的P2P企业信贷市场。

紧随在中国网络替代金融市场之后的是澳大利亚,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26.2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16年的约40.2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相当可观。2016年,澳大利亚连同新西兰网络替代金融市场共筹资金约54.89亿元人民币,是亚太地区除中国以外最大的网络替代金融市场。该年,澳大利亚的网络替代金融市场主要由资产负债表企业信贷约14.3亿元人民币、P2P个人信贷约10.41亿元人民币和票据交易约8.57亿元人民币组成,而在新西兰的网络替代金融市场中,P2P个人信贷约10.74亿元人民币则占据了主要比重。

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亚太地区其他重要的网络替代金融市场尚包括:日本约26.23亿元人民币、韩国约24.78亿元人民币、新加坡约10.81亿元人民币和印度约8.17亿元人民币。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新兴金融研究中心在2015年即开始对亚太地区网络替代金融行业进行调查。在这段期间,亚太地区的替代金融领域已从2015年的约6808.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16年的约16164亿元人民币。

多元化特征凸显

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亚太地区不断涌现的多样化的替代金融平台,已经改变了过去个人、企业与机构投资及融资方式。同时,亚太地区大部分的替代金融平台在去年经历了持续的增长。

与美国、英国等其他市场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对网络替代金融市场的参与度明显偏低。2016年度,中国P2P企业信贷资金仅有5%来自于机构投资。中国的网络贷款仍主要是以个人贷款人(零售市场)占大宗。

在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企业通过替代金融渠道筹集的资金约96.2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15年的约5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72%。据报告统计,在2016年有大约4.3万家企业利用企业替代金融渠道进行融资。

在中国,73%的P2P个人信贷平台认为,网络黑客攻击是对该行业的最大威胁。在2016年,中国有超过50%的受访平台认为,现有的以及正在草拟的监管规范是充分且适当的。除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在日本有69%的平台认为,现有的监管力度不足并且过于宽松,同时,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约有三分之二的平台认为,目前监管充分且适当。

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金融科技合伙人王立鹏表示,作为金融技术生态系统的一族,网络替代金融持续吸引着众多金融技术初创企业及全球投资参与其中。作为该行业潜力的另一个标志,替代金融平台与现有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价值正在得到更大的认可。替代金融平台寻求扩大其业务运作规模,现有金融机构则寻求提升其对客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