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欧元区:出现全方位乐观信号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行至年末,相比2016年的“黑天鹅”频飞,2017年总体而言可谓是有惊无险。对于欧元区而言,2017年则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年。向好的经济前景、减弱的政治风险以及或将出现积极变动的货币政策,令这个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饱受苦难的发达经济体看到了未来希望的曙光。

经济重现“笑脸”

欧元区经济在2017年伊始便迎来了“开门红”,相比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困扰的美国,欧元区的际遇可谓是顺利了许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欧元区今年以及未来的经济表现更是称赞频频。

OECD在其9月发布的经济增长预测报告中,将欧元区2017年经济增速上调至2.1%,2018年则上调至1.9%。其中,德国经济2017年将增长2.2%,2018年增长2.1%;法国经济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增长1.7%和1.6%;而意大利今年则将实现1.4%的增长,2018年将增长1.2%。欧元区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加快、消费增长、投资强劲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IMF在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也将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调升至2.1%,反映出在全球贸易增加以及国内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宽松的金融环境以及政治风险的降低带动了欧元区出口复苏及国内需求的增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欧元区重要经济体的德国与法国,各自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顽疾”。德国长期存在的巨大贫富差距以及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成为了德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在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导的劳动法改革、税制改革以及削减社会公共开支等措施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讨论,成为法国后续经济发展必须要迈过的坎儿。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曾表示,法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德、法主导下的欧元区一体化改革能否如期完成,将决定欧洲复苏的中长期前景,也将深刻影响欧央行货币政策。

政治风险有所减弱

欧洲大陆在2017年经历了民粹主义的多番考验。今年年初的法国大选,反欧盟的“国民阵线”领导人勒庞的强势出击一度将大选的紧张气氛推向高点,欧元区分裂的“警报声”由此而响。不过,最终获得大选胜利的仍是亲欧派马克龙,欧元区的“警报”暂时得以解除。

而在9月的德国大选中,基督教民主联盟(以下简称“基民盟”)领袖默克尔顺利赢得大选,实现德国总理四连任。但是,在随后的组阁谈判中,自由民主党、绿党以及默克尔所在的由基民盟与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无法达成一致,以致组阁进程停滞。然而,根据外媒11月27日的最新消息,社会民主党已同意与联盟党进行组成“大联合政府”的谈判,组阁僵局出现转机。

然而,仍需警惕的是,尽管风险看似有所减弱,但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政治风险或将只是暂时隐藏了起来。英国脱欧谈判的不确定性依然笼罩在欧盟以及欧元区上方。而在10月结束的奥地利大选中,极右翼自由党所获票数排名第三位,而由新任奥地利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领导的人民党很有可能选择与其联合组阁,一旦成为现实,这意味着奥地利政府或将整体“向右转”。

货币政策或有变化

在美联储明确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之时,欧洲央行的政策也开始出现变动,只不过走向仍然不甚明朗。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犹犹豫豫”的态度,令欧洲央行始终处于“宽松”和“紧缩”的中间地带。简而言之,欧洲央行已经看到了欧元区经济强劲复苏的势头,但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仍未达到2%的目标水平,因此,德拉吉谨慎地认为,货币政策仍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宽松和耐心,以便留有空间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在10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欧洲央行宣布从2018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由当前的600亿欧元缩减至300亿欧元,时间持续至2018年9月,而此举则被市场解读为“鸽”派紧缩。尽管欧洲央行整体对货币政策的态度仍偏向宽松,但欧洲央行内部的“鹰”派之声已渐起。

至于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有消息人士透露,欧洲央行或将在明年对货币政策前瞻指引措辞作出小幅调整。而渣打银行在其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全球经济:看上去很美》中预计,欧洲央行将缩减量化宽松政策,并且于2018年三季度停止该政策,而首次加息则将出现在2019年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