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壮大;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进行财富管理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财富管理的数字化发展也成为其中的亮点之一。日前,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联合发布了《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报告2018:科技驱动、铸就信任、重塑价值》(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数字财富管理不是单纯的线上化,也不仅是现金管理,科技在财富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字财富管理或将更加普惠
从全球角度来看,截至2017年,美国、中国、英国以及新加坡这四大主要财富管理市场财富管理产品线上销售规模已达到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超过两万亿美元。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及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销售渗透率已与美国比肩,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去5年,互联网金融、独立线上理财以及智能投顾等新金融概念相继诞生。报告认为,在全新市场格局下,重新定义数字财富管理(Digital Wealth Management)十分有必要。
报告指出,数字财富管理以数据和技术驱动的端到端的旅程创新为价值定位,针对价格敏感、便捷性诉求高且乐于尝试技术创新的财富管理客户,为其提供简单易懂、信息透明、相对更标准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端,以视频和机器人等为交互手段,随时随地提供高效、便捷、透明的服务体验。因此,与传统财富管理相比,数字财富管理在价值定位、客户、产品、服务以及渠道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更重要的是,数字财富管理区别于单纯的线上化,并且不仅局限于渠道线上化,而是在人力依赖最低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技术创造价值、重塑价值链。
由此可见,科技与数字财富管理正变得紧密相关,并且全球财富管理的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趋势。从资本投入角度来看,专门用以创新财富管理和零售投资业务的金融科技——财富科技的年度融资额从2010年不足1亿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22.7亿美元。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财富科技累计融资额达到67亿美元,增长非常迅速。
报告指出,科技真正帮助实现了降本增效、客群延展、提升体验以及控制风险。具体而言,科技的运用使得财富管理变得更加普惠。科技可以突破专业投资顾问人才的供应限制,让更多专业的投资建议能够触及到更多的人群。与此同时,科技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专业财富管理的成本,从而将服务费用降低,使每个想要获得专业财富管理的人能够支付得起相应的费用。
此外,科技让财富管理变得更加高效、更加精准以及更加个性化,更低的获取成本能够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专业的投资建议,先进的算法能使千人千面的需求真正成为现实。报告认为,科技能让数字财富管理的竞争格局变得更开放,未来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的财富管理机构将不再是市场的主导,更多新兴的参与者将出现。
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未来可期
从全球领先财富市场角度分析,美国与中国在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线上化的接受程度、财富科技活跃度等方面都要明显优于其他国家。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新加坡三大财富管理市场,报告发现,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财富累积、科技基础、市场规范以及客户成熟四大要素。
报告进一步指出,从美国市场来看,四大经纪商、平台/折扣经纪商、独立理财人占据主力市场,在财富科技公司的科技创新和孵化成功后,主流机构或并购或内部孵化快速跟随,继续主导市场发展;英国市场通过监管政策规范市场,催生数字财富管理。新兴机构和传统机构发展迅速,积极推进数字行业发展;新加坡则有着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通过沙盒探索创新。“从美国、新加坡、英国三大领先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对财富管理渠道端和产品端的明确监管政策,积极推动了市场及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了销售渠道的中立性和行业参与者的专业性,从而有益于财富管理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报告强调。
具体到中国市场,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销售渗透率达34%,位居全球第二位。而中国7亿名智能手机用户也为数字财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财富科技领域约28亿美元的融资额同样位居全球首位。然而,从更能体现数字财富管理本质的独立互联网第三方财富管理规模而言,中国渗透率仅为10%,而美国则为35%,尚存一定差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中国数字管理规模有限,但未来的高速增长却可以期待。报告认为,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5个方面:GDP增长将带动财富规模大幅增长;楼市增长放缓,对金融资产配置的需求将上升,驱动财富管理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更加规范,促进数字财富管理蓬勃发展;中国客户已养成线上支付的习惯,奠定数字财富管理转型基础;金融机构拥抱金融科技等新兴科技,助力数字财富管理发展。
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金融业务负责人何大勇表示,虽然中国的金融科技及线上化财富管理在过去5年发展迅猛,但中国真正的数字财富管理发展仍处于起步期。“2018年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数字财富管理模式思变与应变的关键节点,所有参与者都需要思考未来的道路与方向。”何大勇说。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