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穆迪上调19家中资银行评级 中国降低金融业风险进展获认可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未知

日前,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发布了对19家中资商业银行和4家国际银行的中国子公司的评级结果。据悉,在19家中资商业银行中,有12家银行的基础信用评级被上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评级上调债项不仅包括长期存款评级,也包括次级债、非累积优先股等资本证券评级;不仅提高了这些中资商业银行机构的境内债项评级,对其在香港和纽约等海外地区的债项评级也普遍上调。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近期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的出现,使得银行经营业绩出现改善。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 带动银行业绩改善

对于上调19家中资银行的评级或评级展望,穆迪称,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改善,当局降低金融业风险的努力取得进展”。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分析,过去几年,我国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去杠杆,优化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经济是看好的。”

实际上,去年穆迪就上调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从预计2019年增长率将降至6%以下调整为增长6.4%。2018年的增长预测也从6.3%上调至6.6%。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推动银行业国家风险得分由‘强劲’改善至‘十分强劲’,这是中国银行业机构评级普遍上调的最主要理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分析,随着经济基本面的逐渐改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不良贷款“双升”势头减缓,拨备覆盖率有所提升,我国金融领域风险有所缓解,这为银行业平稳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5222亿元,同比增长5.86%,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1.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8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91.8%,较2017年末上升9.86个百分点。

最严监管期 银行步入良性合规轨道

值得关注的是,存款基础、影子银行、资产质量、同业活动等在穆迪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透露了此次评级的重要依据。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认为,除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防风险整体部署下,出台了资管新规等举措,海外评级机构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实度和资产质量被做实了。”

当前,中国银行业已步入史上最严监管期。资管新规、“三三四十”专项治理以及数字化转型下的数据治理等多项监管措施并行,使中资银行面临打破刚兑、同业去杠杆、严查影子银行和通道业务带来的巨大挑战。但正因为如此,中资银行步入了良性合规发展的轨道。

对此,穆迪认为,监管措施的持续执行及影子银行和银行同业活动的放缓,将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对中国银行业整体具有正面影响。

“尽管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是银行资产质量已经企稳。”温斌分析,“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剪刀差进一步缩小,这意味着下一阶段不良率总体仍将保持在低位。加之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良资产的风险总体可控。”

“同时,银行净息差状况有所好转,营收水平逐步企稳。在这样的背景下,穆迪上调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也是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稳健以及下个阶段企稳向好的肯定。”温斌说。

去杠杆压力释放 考验银行负债能力

穆迪认为,大型国有银行和招行等零售业务较强的银行会有更大的灵活性来应对趋严的影子银行和同业活动监管。特别是五大行、邮储银行及招行,“这7家银行的资本状况为稳定至改善中,资产质量具有抗压能力,对影子银行活动的敞口相对较低,因此有更大的灵活性来应对趋严的影子银行和同业活动监管。”

与此相对应,在此次评级中,浦发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几家中资商业银行维持原有评级。

对此,李佩珈分析,在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融资环境趋紧也加大了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融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去杠杆政策的继续推进,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此前通过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进行融资的方式受到更多限制,这是穆迪对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信用评级维持‘稳定’、没有上调的主要原因。”李佩珈说。

业内专家分析,2018年将是去杠杆压力释放的关键时期,随着银行更多回归传统存贷款业务,将凸显负债能力的重要性。总体来看,2018年,银行业经营状况仍然稳健,其中,政策风险小、负债成本低的大型银行和部分零售业务发展良好、产品技术含量更高的股份制银行将更有优势。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