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鲁尔区,坐拥莱茵河,德国小城杜伊斯堡见证了近年来中德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
杜伊斯堡曾是德国乃至欧洲的煤钢中心。经历了钢铁贸易的没落后,这座德国小城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带来这些改变的则是中国的“一带一路”。
欧洲物流中心
作为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一带一路”赋予了杜伊斯堡新身份:欧洲的物流中心。
目前,约有80%的中欧班列将杜伊斯堡作为进入欧洲的首站。每周,约有30列中欧班列满载着来自中国武汉、义乌或者重庆的服装、玩具以及高科技电子产品抵达杜伊斯堡。在杜伊斯堡的港口,这些货物被直接转载到货车上,然后发往欧洲的希腊、西班牙或者英国。因此,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科(Sören Link)如今习惯于将杜伊斯堡称为“德国的中国城”。
多年以来,杜伊斯堡一直处于鲁尔区工业结构转型的前沿。1987年,当地工人因工厂关闭失业,随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2018年,尽管杜伊斯堡的失业率(12%)仍为德国平均水平的4倍,但杜伊斯堡面临的机遇不可同日而语。
林科市长依旧清晰地记得4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杜伊斯堡的访问。这一访问,赋予了杜伊斯堡在众多德国城市中的新使命:中国通往欧洲的新门户,以及欧洲通往中国的门户。
作为参与“一带一路”最活跃的德国城市之一,杜伊斯堡4年来的变化随处可见。不仅到杜伊斯堡发展的中国人数量翻了一番,为568人,而且入驻杜伊斯堡的中企数量也上涨了50%,达90家,涉及物流、不动产以及跨境电商。
去多回少
作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杜伊斯堡也有自己的“担忧”:中国平均每次给欧洲拉来2车货,但回去的时候只会带走1车货。对于发还中国的空车,杜伊斯堡只能挣得1/5的手续费。
目前,通过中欧班列运回中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产自欧洲的奶粉。杜伊斯堡港口集团CEO史塔克(Erich Staake)担忧,如果未来中国消费者对中国本土生产的奶粉信心恢复,那么,从欧洲返回中国的集装箱还会更少。
“以前这个比例是4:1,现在已经提高了。不过,还是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史塔克表示,杜伊斯堡港口正在兴建一块2万平米、可储藏2000个集装箱的仓库,专供中国列车使用。
史塔克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为了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契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往返于中欧的货物运输速度。他举例道,重庆与杜伊斯堡之间的铁路运输费用要比海运贵1倍,但能节省不少时间。相较于海运的45天,铁路运输只需要12天。空运的优势更明显,时间方面只需5天,尽管价格至少是铁路运输的2倍。“如果我们能把铁路运输的时间压缩在10天以内,那么,我相信机遇还会更多。”史塔克认为。
不过,史塔克表示,运输时间过长的问题不在中方,而在于欧洲各大铁路公司之间的协调不均:比如,火车从中国的重庆出发,途径1万公里抵达白俄罗斯,只要5天半;而再往西抵达杜伊斯堡只需1300公里,却要花6天。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所采访的德国联邦政府官员均表示,“去多回少”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相关产品在中国或者欧洲市场份额所决定的。“只要企业挖掘出更多陆路贸易的优势,那么这一问题就能很好解决。当然,也不能忽视目前耗时两周的陆路贸易比海路贸易更多的成本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联邦政府官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我相信,贸易不平衡的状态会有效缓解。”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