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7年以来,安全合作一直是其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合作领域的扩大,经济合作也开始与之并驾齐驱。
6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28日上午,中国(青岛)上合+贸易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论坛在山东胶州召开,就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规划进行讨论。这是在中国建设的第一个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目前还没有先例可以模仿,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
探索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境内区覆盖青岛全域,将按照“1个核心区+N个联动区”进行布局建设。其中,核心区位于青岛胶州,共有61.1平方公里,包括36.7平方公里的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4.4平方公里的概念性规划新区。
一直以来,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往来密切。统计显示,去年双方进出口额达57亿美元,未来5年进出口额预计将达到125亿美元。在10月,核心区首批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电力装备、智能家居定制、电商与现代物流等。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在论坛上表示,在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意义重大,示范区建设可以比肩中国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经验,并对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进行可行性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融入世界作出贡献。
经济合作潜力初显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正式吸纳印度和巴基斯坦后,上合组织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综合性区域组织,拥有广大的市场潜力。
当前,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中能源合作占据了重要地位。俄罗斯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最安全、最便利的油气供应基地。哈萨克斯坦也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能源伙伴。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相对低迷的状态,上合组织成员国分别提出各自的发展规划与战略,比如俄罗斯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和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哈萨克斯坦正在部署2025年前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光明之路”计划等。这些规划促进了其国内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契合之处。
当前,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再度重构,可以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进行资源置换,从而打造一个新的经济单元。财经评论家叶檀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其实有非常密切的互补关系,比如说在资源、技术方面,尤其在重大工程方面,双方都是互补的。”她认为,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合作的市场将相当广阔,前景也相当光明。
上合组织经济合作虽然深受各成员国的重视,不过,在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壮志看来,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成员国经济实力差距悬殊,成员国的贸易投资环境不够完善,相互的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合作资金短缺,具体的多边项目不易落实等。双方的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