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由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8年《澜湄合作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专家分析和展望了2017年至2018年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结合“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等新形势就我国进一步推动次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正式发布了2018年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蓝皮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2018)》。
“澜湄效率”举世瞩目
纵贯中、缅、老、泰、柬、越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2016年3月正式启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进展最为迅速和最具成效的机制之一。3年来,在中方的积极推动和相关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澜湄合作建立了领导人会议、外长会议、高官会议、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会议4个层次机制,初步形成了“高效务实、项目为本、民生优先”的合作模式,以“澜湄效率”和“澜湄速度”令世人瞩目。
蓝皮书显示,2017年以来,澜湄合作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和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政治合作领域,澜湄六国间高层互访频繁,深化了相互间的战略互信。安全方面,正式成立了澜湄流域第一个综合性执法安全政府间国际组织—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贸易投资方面,2017年中国同湄公河五国贸易总额达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中国累计对湄公河五国各类投资超过42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以上。目前,湄公河国家中除老挝以外,其他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均是中国;而中国则是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国。若将湄公河五国作为一个整体,该地区已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澜湄合作框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此外,澜湄合作框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将“3+5合作框架”发展为“3+5+X合作框架”。6个成员国在2017年都先后成立了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老挝、中国、泰国和柬埔寨)或澜湄合作国家协调机构(缅甸、越南),提升了成员国间的协调和沟通水平。同时,还成立了包括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三个辅助性机构,三个中心在政策对话、项目合作、人员培训、联合研究等方面对澜湄合作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势力抬头的背景下,澜湄合作“风景这边独好”,成为次区域合作和国际流域治理的典范。
蓝皮书表示,2016年3月正式启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进展最为迅速和最具成效的机制之一。澜湄合作第一次领导人会议确定的45个早期收获项目覆盖五大优先领域,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和环境保护、减贫、防灾、疾病防治、风险评估、旅游及能力建设各个方面。所有项目均为开放的多边合作项目,由各国分别提出和牵头,目前各个早期收获项目全部按计划推进,其中大多数已完成或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方在第二次外长会议上又提出13项倡议,也得到各方响应和快速落实。此后,又陆续形成和实施了百余个新的合作项目,释放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次区域其他项目的落实。如在跨境经济合作方面,中国、越南、老挝都在积极推进“跨境特别经济区”建设,中缅、中老经济走廊的提案与建设也取得进展。第一批合作项目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效,激发了各国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2018年1月10日的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又确定了《澜湄合作第二批项目清单》,澜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8年1月10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发表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该计划阐释了澜湄合作机制的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架构、务实合作领域以及资金支撑、智力支撑和监督机制三大支撑体系,是澜湄合作机制未来5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签署的《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和《澜沧江—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两项文件确立了澜湄合作的“3+5”合作框架,五年行动计划在“3+5”合作框架的基础上,推动合作框架向更多的领域迈进,以“3+5+X”合作框架,确立了推进澜湄六国务实合作的具体措施。
蓝皮书表示,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是澜湄六国群策群力、自主量身设计的合作指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五年行动计划》为澜湄国家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经济互补的现状以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规划与指导;为逆全球化冲击下6个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打造澜湄次区域合作大格局提供了指导;为本区域的和平与发展,澜湄合作的走深走实,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五年行动计划》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南半岛落地生根,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