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清洁能源发展仍是大势所趋 ESG投资研究更需精细化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气候相关的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ESG)投资也已经成为ESG投资中关键的投资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从整个亚太地区来看,ESG投资的发展令人鼓舞。明晟(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整个亚太地区来说,该地区整体的ESG投资是向上蓬勃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监管端正在不断发力推进ESG投资,包括中国、新加坡以及日本等多个市场的监管层都在积极地推进ESG投资;另一方面,对于气候议题的关注也已经变成了整个亚太市场上全面的关注,亚太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气候相关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碳减排是其中一项关键任务。而为了推动碳减排,全球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向清洁能源过渡,实现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能源的低碳转型是一个过程,煤炭以及原油等高碳排放的传统化石能源使用量的减少也需要循序渐进,难以一蹴而就。

事实上,全球距离彻底摆脱煤炭等化石燃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今年北半球的严寒天气推升了全球天然气价格,包括原油煤炭在内的其他能源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并且进一步凸显了能源紧缺问题。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12月最新发布的一期短期能源展望中提出,由于天然气价格的预期上涨,预计煤炭发电份额将从2020年的20%上升到2021年的23%,在2022年小幅下降到22%。

另外,从产量角度看,EIA预计,美国2021年煤炭产量将增加4800万短吨(MMst),即增长9%,2022年将再增加3800万短吨,即增长6%。产量的增加反映了电力行业对煤炭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这主要是由于今年的天然气价格比去年更高。不过尽管产量已经增加,但产量的增长并没有跟上国内电力部门对动力煤需求的增长和出口增长的步伐。因此,电力部门的煤炭库存预计将在2021年下降5100万短吨,即下降38%,在2022年进一步下降1000万短吨,即下降13%。

与此同时,从ESG投资的角度看,直接将煤炭类资产从投资组合中剔除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几年前大家觉得煤炭类的能源不是清洁能源,就直接从投资组合当中将它剔除,不再投资煤炭类的资产。虽然直接剔除和撤资的投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选择,但是由于我们不能将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从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能源供给在一夜之间剔除,这就会产生投资的剔除和现实能源消费之间的差异。”王晓书表示。

王晓书认为,现在投资者也开始更加精准地进行自己的投资调整,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在投资组合当中将煤炭类的资产剔除。即便同样是化石燃料产业里面的能源类公司,其低碳转型的目标进度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不同,其在未来整体的转型当中的地位也有相当的差异。投资者需要充分地了解不同公司的低碳转型战略与实际情况,更积极地与被投公司沟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积极转型,以精细化的投资管理去配合能源结构的渐进式调整和转型。

事实上,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充满困难与挑战。今年冬季出现的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不过,王晓书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能源短缺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发展新能源,而是意味着需要加快这方面的投资,新能源在替代传统能源的进程当中需要不断地加速。而且除了本身投资的加速外,在储能技术、供电技术各方面也都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和资金的支持,以更快地推动新能源对于传统能源的替代。

在加强和推动清洁能源投资与发展方面,中国在今年10月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而在新能源方面,《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