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首份金融科技规划发布
中央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别是要求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确定了未来三年六方面的重点任务。
2.人民币国际化加速:8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 创3年半来新高
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其中人民币和A股的国际化加速度。今年8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2.22%,创下2016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助力人民币重夺全球第五大活跃货币。9月23日,标普纳A、富时扩容同日生效,至此A股已经全面加入了包含MSCI在内的三大国际指数。与此同时,监管方面也为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铺路,以QFII/RQFII 额度的全面取消为例,其将大幅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资本市场的便利性,境外资金和境外机构双双入场的A股国际化将来临。
3.三部委就热点问题发声 共同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9月2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财政部部长刘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介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发布会上,宁吉喆、刘昆、易纲就扩投资、促消费、减税降费、数字货币、降息等当前热点问题回答媒体提问。
4.7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创新,货物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快速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成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货物进出口始终在较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为11.3亿美元,1977年为148亿美元,28年间货物进出口累计1487亿美元,年均增长不足1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78至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增长223倍,年均增速14.5%,高出同期全球货物贸易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
5.财政部就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 划定拨备覆盖率红线
9月26日,财政部发布《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金融企业的预算管理、资本金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作出具体规范。其中,关于准备金的相关规定引发关注。 《征求意见稿》第七十九条规定,金融企业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的,原则上不得进行税后利润分配,未足额计提的差额部分不得用于发放奖金、增加分红。金融企业原则上计提损失准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2倍,超过2倍的部分,年终全部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