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京粤沪稳居第一梯队
12月31日,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的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2020CIFDI)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产业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137.84分,比上一期增长3.2个百分点。产业金融发展京粤沪稳居第一梯队,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湖北、重庆跻身十强。
2.深圳改革发展高质量推进 核心指数领涨全球
2020年,深交所改革发展交出靓丽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深市上市公司已达2354家,总市值34.2万亿元,挂牌固定收益产品7954只,挂牌面值2.5万亿元,挂牌基金产品487只,资产规模2668.6亿元,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等深市核心指数全年涨幅位居全球前列。
3.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上海总投资2734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2021年首个工作日,作为“十四五”开局的首场活动,上海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启动,7个区的分会场同步启动,全市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是上海“十四五”开局启动的首批重大项目,涉及产业、商业、金融、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其中约三分之二项目在2020年3月31日的上海重大产业集中签约活动上签约,这批项目规模大、能级高、潜力足、预期好,是上海着力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进重点产业率先起步成势的主动起跑,将为上海“十四五”开局起步注入强大动力。
4.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9》:智能化转型成中国制造企业共识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增长。2019年,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357.0 亿美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执行额1580.8亿美元(合人民币10695.1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9.0%。《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无人工厂、工业机器人、物流无人机等新模式受到更多重视,智能化转型越来越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共识。
5.境外机构连续25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 2020年累计增持超万亿元
随着我国加强债券市场法制建设以及债市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境外机构持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数据梳理,境外机构连续25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2020年累计增持人民币债券超过万亿元。渣打银行环球研究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利率市场–2021年展望》认为,外资流入中国债市规模在2021年或将增至1.3万亿元至1.5万亿元的历史新高。